最近很喜歡探究”本質”,因為本質能看到更源頭的東西。
關於這句話「失敗為成功之母」如果是對,為什麼失敗過的人再次挑戰卻沒有成功?甚至無論失敗幾次最後連一次成功都沒有?(這裡先說成功不一定是賺很多錢、事業做很大很穩,但甚少是你所嚮往的目標)
這幾年的觀察、接觸一些start up 後慢慢的有一點輪廓,我想可能是因為「從失敗裡學到的是如何站起來,而沒有學到如何不失敗」。
最近發現一些特別的現象,很多人在不同場合分享自己創業失敗的經驗,可能矽谷的那一套,失敗了沒什麼的風氣,所以大家很願意分享;這很不錯我也喜歡聽失敗的故事,能學到一些事;但有時我看到失敗分享的經驗中,有很多錯誤的觀念、和就算沒有經驗也不應該做錯的事,然後很多正在創業的人就學了起來,加上如果這個分享的人一次都沒有成功過,那就很容易學到的是”如何站起來”、和誤會了真正失敗的原因(包括分享的本人),而不是學到真正的”如何避免失敗”。
我覺得很多人對這句話有一種誤解,以下歸類我自己分析的心得:
1.太輕易的失敗
之前有寫過一篇「創業不是用賭的!」有談到,說真的我從來沒有打算失敗,也沒有失敗的本錢,創業對我不是一場賭注,而是一場成功機率相對高的賽局。
很多創業者,在沒有足夠的計劃就開始行動,一股腦的衝下去,想用熱情、熱血去克服所有問題,很常說”沒關係,失敗了再說”,說真的熱情會減少甚至沒有,只有business model、現金流回來才是真的,才是事業、夢想能持續下去的關鍵。
在我創業前,已經有了銷售服裝的經驗和know how,評估了其他同業的售價、產品、服務、市場,了解自己是否有突出點、寫下了現金流表計算大約的支出和收入(樂觀和悲觀),然後存了一些錢夠活一陣子,最後用一點錢測試市場,發現是有機會的,我才真正下去做。
但大部份的創業者,差不多就停在,我有一個想法很不錯,找到一些不錯的夥伴,然後就衝了;沒有幾個人花時間寫下現金流表;或許因為Facebook 和一些網路公司的的成功,大家都以為創業應該就是這樣,有一個想法、大家喜歡並擴散、然後就成功了,其實真正多數成功的公司都是一步一步小心的走,慢慢的累積客戶、經驗、技術、資金,直到某一天成為大家所知道的成功公司。
太輕易失敗的問題,不一定真的能學到東西,就像一個沒有做過業務工作的人,什麼都沒準備,就直接衝到客戶那,想用熱誠去打動他,但連客戶的公司型態、需求、所提問的問題都不了解、連報價都不會,然後失敗回來說:「很不錯我從失敗中學習了,下次我要再去衝」,我想不論失敗幾次他都不會成功的得到一個case。
用最嚴謹的態度,把所有能準備、你能想到的風險都評估,如果最後還是失敗,才真正能學到東西。
2.不見得所有事都要在失敗中學習
就像小時候走路跌倒、爬太高摔下來,這些痛讓我們學會什麼是危險;但我們不需要有跳下1000公尺懸崖的經驗,就會知道結果是必死無疑;很多事情也一樣,如果什麼都要嘗試、失敗了才去思考風險在哪,你可能要花很長很長的時間才能走到成功,也或許沒有力氣再一次站起來。
人類厲害的地方就是能把經驗記錄下來,這讓愈後面的人能更快的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錯誤,而非都重新去經歷過一遍,更幸運的是我們在處於網路時代,很多資料都在那,比起以前更容易接觸到,只是看自己願不願意花多一點力氣去研究。
3.失敗與成功的灰色地帶
其實失敗和成功之間還有一個灰色地帶,不是極端的正與反,不失敗代表你至少能活下來,但不代表能做得不錯,而能成功則是達到了自己理想的目標,所以學失敗和學成功,是完全不一樣的事。
學會了如何不失敗,有點像一間商店東西普普,也沒什麼看到客人,但也開了好幾十年;學會了成功,就像一間商店,人潮一直來、門市一間間的開。
大多數來說,我還是喜歡了解一個成功者的思維、選擇、甚至是生活態度,因為只要思維能接近他們,那麼就比較能夠接近成功,而失敗的經驗,我也會參考,但只是為了避免失敗;特別是成功後的失敗。
創業不是賭,要賭是自己的事,但如果後面一群相信你的人跟著你、投入青春,你好意思轉過身說:「嘿,我其實只是在賭、希望我們能在失敗中學到東西…..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