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們自己和身邊的朋友都很容易有創業夢,像開一間咖啡店、餐廳、服飾店等等,但真正走到創業這一步時,這個單純的想法會害了很多創業者;夢想是偉大的,也很有價值,但創業是真實的,大多數時候消費者根本不在乎你的想法,又可以說他們沒有時間去了解你,除非你夠特別!
很多人創業並不知道自己到底在”賣”什麼,開咖啡店認為自己在”賣咖啡”,開服飾店認為在賣漂亮的衣服給客人,這單純的想法是很危險的,你必需重新「定義」你賣的東西,才能瞄準方向全力做對的事。
- 如果你是賣吃的,想滿足客人基本的飽足,那你可能只能賣70元,因為客戶很容易找到一樣能吃飽的東西。
- 如果定義成,讓客人吃完後擁有一個愉快的心情,或一個健康的一餐,那你可以賣到120元。
- 如果定義成,讓客人和朋友擁有一個分享彼此心情、一個難忘的下午,你可以賣到200元。
- 如果定義成,讓客人充滿驚喜,讓客人吃完後能分享給朋友,增加客人本身的”社交價值”,那你可以賣到250元。
當你定義得愈特別、愈稀少,就愈能存活下來,而單價的提升是順便的結果;不過有的定義要多花很多錢,像特別的體驗可能要花錢做裝潢,所以怎麼在這中間取得平衡是很重要的。
我以前做男生服飾,很多人認為就是在賣服飾,我則是定義成「賣搭配」、「賣懶惰」,賣搭配為了幫客戶省下去想怎麼搭配的時間、讓客戶能因為穿得好看而改變生活、甚至增加自信;接著賣懶惰,為了幫客戶省下買服裝的時間,在我們的網站上從頭到腳、包包、飾品等都可以一次買齊(可以順便提高客單價),讓客戶多出來的時間可以去上網、玩game、和女友出去(買的衣服才有機會可以發揮)。
很多人在做電商也是一樣問題,因為有Lativ 所以我也要做一個Lativ,但不去想消費者”需要”再多一個Lativ嗎?又很多大公司看大家都在做購物商城,所以也要做一個購物商城,但對消費者來說,為什麼還需要一個購物商城?要去找還沒有被滿足的部份、以客戶做為出發點,以購物商城來說,我覺得太多的商品有時是一個困擾、看得很累,所以應該要去區隔出某種特定的商城,像想要找設計、手作、特別的就會去Pinkoi。在一個領域裡,消費者不會記得超過5個以上的東西,像大型購物網站,我只記得PChome 24、momo、UDN、超級商城、奇摩購物中心,其它的要很認真想才會想起來。
我想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說,創業要從自己的問題去發掘,因為這樣才能夠貼近消費者的需求,不要總用自己的出發點去想,那只會讓你的努力變成客人的屁;不管是我想要怎樣行銷、我想要怎麼賣、我想要怎麼樣的產品,”我”是一個理想的出發點沒有錯的,但要傳達到消費者那,必需用他們看得到、聽得到、感受得到的語言。
很多人都有這個盲點還蠻嚴重的,不論公司大小都有這個問題,如果你不在乎客人想要的是什麼,那客人也不會在乎這條街上又多出了一間咖啡廳、服飾店。